加州的阳光和海岸,伯克利校园的大气与热情,同行小伙伴的交流与友爱,注定让这短短的20天变得意义非凡。不出来看看,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世界有多少惊奇。
首先是加州的风景。虽然在国内每天都在想着如何能少吸一些雾霾,知道美国的空气会好一些,但是没有想到会遇到这么清澈的天空。一天之内,天空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加州的阳光绝对是让我不虚此行的,没有雾霾的遮挡,在冬天都能感受到加州的温暖。
在学习之余去了精致的Napa酒庄,宽广的sausalito ,气势恢宏的艺术宫,这些景点都带给我的共同感受就是对心灵的洗涤和舒缓。国内的快节奏,每天忙着做实验,横跨校区上课,学英语,看着拥挤的交通和忙碌的人群,已经让我们没有时间去仔细欣赏这世界的美好。在这些地方,感觉心都被放大了许多,所以这次旅行的第一个收获就是对整个心灵的放松,为我下一阶段的努力腾出足够的空间。
当然这些风景只是旅途的一些陪衬,参加伯克利项目的主要目的还是感受美国文化和美国教育。接下来就说几点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吧。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人与人之间的热情。在stanford参观时候,给我们进行介绍的学长一路上不记得和多少人呐喊打招呼,就像是多年不见的朋友突然见面一样,这种热情也体现了美国学生的活力。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最需要的,对生活充满热情才会有have impact on the world的冲动。除此之外,从每天早上起床到晚上回酒店会不断地有人和你打招呼,how are you going, good morning, have a nice day等等。以前在新闻上经常看到国家幸福度排名,城市幸福度排名,如果不来美国,可能真的没法对比出幸福度这一概念。
如果在中国,有陌生人这么热情地迎上来和你打招呼,以国民的警惕性,也许负面新闻看得太多,也许是中国的一种普遍态度,大多数人可能会小心翼翼地躲开把。Good day begins with a smile. 这就是幸福度,发自内心的祝福别人。提到祝福,我想分享一个在公交上的经历,在free day的时候,自己坐公交从Berkeley回到宾馆,坐公交的人大部分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所以你会看到各色各样的人,我坐的那辆公交基本上都是黑人,刚上去的时候也有些害怕。坐在座位上没多久,我身后的人就开始唱歌,显然是一个成年人,却发出的是童声,还不时发出几声笑声,在公交到站时,会跟着一起报站名然后笑几声,听得心里也是挺阴森的,当时就想赶快下车。但是当他下车的时候,看到他拄着拐杖,然后摸索着自己一人下车,当车上大多数人和他说goodbye, good night的时候,他露出了我见过的最灿烂的笑容,他的笑声让我觉得惭愧又有些心酸。
在美国,见到了很多的流浪汉和残疾人,我没有看到社会给他们的帮助,但是却看到了他们身边的人对他们的关心,也许是我活得太过于理智,那个祝福的画面让我反思了很久。美国对于特殊群体的关心是比国内要健全的,在宾馆和教室里,随处可以看到盲文。
第二点就是谦让,当一次次在路口与侧面而来的车同时站住对视5s,然后对方伸出手让我先走后,我才深深地体会到美国车辆的谦让。虽然后来知道车让人先过是美国的一条法律,但是每一次过路口,车辆都会停下车等你完全走过马路再启动真的让我非常震惊。美国人谦让的地方还在于他们的礼貌,来美国之后,每天听得最多也说得最多的就是Thank you和Excuse me。
第三点就是加州的大量的亚裔人。大部分都是广东迁来的,所以有时候会有种在国内的错觉,在苹果店店员尝试用自己学的汉语和我们交流,我们在旅途中交流过的很多美国人都有去中国的经历,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第四点就是美国对细节的重视与人性化的悉心考虑,垃圾桶会精心地分好类,在洗手间会有供给放包的地方,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使得美国拉开了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关于人性化,体现在教室上,我上课的教室课桌上会有很多插座,基本上是两人共用一个,这使得美国学生上课基本都会用电脑记笔记,非常高效 整洁。
第五点关于美国的事物。美国不愧是一个熔炉式的国家,在伯克利校园里可以品尝到日本,意大利,墨西哥,印度菜等等,当然最好吃的还是中国菜。对于吃了20年中餐的我来说,其他国家的菜很难适应,大部分菜会有很浓的酱汁。对于有美国特色的汉堡和薯条倒是有些独特的味道,比较好接受。
以上五点是我对美国社会印象比较深的几点分享给大家,接下来是美国的教育。
在美国大约上了8天的课,虽然每天的课都不一样,课也只能是上一个概述,但是美国的老师上课方式还是很特别的。
首先他们基本都不用任何讲义,把知识自己消化了然后再分享出来进行二次消化我觉得是一种特别好的上课方式。自己消化意味着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然后可以非常有条理地讲出来。二次消化意味着在讲解的同时,顺理成章地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们可以参与进去,在美国的课堂是不分对错的,老师会对你提出的每一个想法进行一个分析,这也让我见识到了美国教授的博学。而我觉得二次消化是一个课堂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却是我觉得中国课堂最最欠缺的地方。在理工大这所211大学读书1年半,只有模电老师让我有这种感觉,会有很强地逻辑性提出问题并逐步解决,所以非常感谢模电老师,但是中国的大班教学使得提问变成了一件难事。所以如果有小班教学的机会,非常推荐小班教学,不参与的学习是极度低效的。
第二点就是他们的提问,当然因为这次项目都是中国学生,提问是一件非常不擅长的事情,我们都太过于“腼腆”…在free day的时候去旁听了几节berkeley的正课,我发现美国的课堂一半时间都是用来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的,而且每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非常非常少,以电路为例,他们一堂课只讲了一个例题,这在国内可能是10min解决的问题。而美国课堂的精华就在于提问,虽然有些问题也暴露出了他们数学能力不如经历过高考的我们,比如一些简单的变换他们也会问,但是他们的一些问题会非常好的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巩固,他们会结合之前学的内容,考虑其之间的关联性,比如我去上的线性代数课,讲逆变换,以二阶为例讲了一些性质,有同学会问多阶是否会有同样性质,二阶是否还有其他性质,逆变换的用处等等,所以虽然课程上讲解的知识点很少,但是上完课后,你会对这一知识点有全面的理解和认知, 长此以往,整个知识框架都会非常的结实。
第三点也是我在课堂中最享受的一点就是美国教授的幽默和热情,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记得新东方有位老师说过一句话:首先你要教的爽,才能让学生学得爽。这些表情和动作都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是像一个接收机不断接受,没有消化。
看完了景色,分享完美国的文化和教育后,下面想谈一下这次旅行中的人。
习惯了独来独往,这次来伯克利有几个投缘的小伙伴一起让我发现了之前没有发现的旅行的意义。我们会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在美国这个开放的国家,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观点独特而嘲笑你,旅行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和不同地方的人交流,你会发现之前从未发现过的领域,你会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一件事物,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去过很多地方,但是都是为景点而去,这次的伯克利之旅让我看到了交流的力量,我想这应该是旅行的最大意义。
最后就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分享下自己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前面已经提到过,我是抱着体会美国文化和教育的目的而来的,这一过程当然少不了找美国人聊天,刚来美国的前几天我还会饶有兴致地找老师和服务员聊一下美国和中国的区别,但是到后来就会慢慢走近comfort zone, 每天的英文对话也渐渐变成了点菜的对话和买东西时候要不要包装袋的对话…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没有很好的练到英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让我找到了练习口语的方法。
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考过了无数次的英语考试,却很难完成简单的对话,因为我们太多地纠结于语法和单词,太少地考虑真实的情景,学了太多的美国人已经不用的表达方法。换句话说,我们学了十多年的英语考试!!比如how are you—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这一套在美国从来没有听人说过。但是在美国这20天,从最初购物时候要说好几遍I’m sorry, pardon 到最后高兴的买完东西say thank you,让我体会到情景的重要性!!这20天也是我感觉口语表达进步最快的20天,当我置身某一场景中时,我会知道他们要问什么,我也知道该如何回答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还有一点非常有帮助的就是宾馆的电视,各种类型的节目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更加直观地了解美国。
回国之后,没有了美国的真实场景,我准备用生活场景的美剧学英语,因为我来过美国,经历过许多真实的场景,所以我可以联想置身于美国曾经去过得场景,进行角色扮演,背诵千遍不如经历一遍。
第二点是关于专业。伯克利的工科是非常强的,我的专业也可以看做是纯工科,所以伯克利一直是我非常向往的学校。为我们介绍的Berkeley学长是计算机专业的,和我们专业比较相近,我们也交流了一下选课的问题。在美国找工作的时候没有人会关心你的GPA是多少,只会关心你的技能熟练度,或许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攻克精通了一门计算机语言,他就能比大部分计算机专业学生更加容易找到工作。在旅途中,一起去了Intel博物馆,博物馆里都是高科技电子的成果,而不是像国内那样的普通展览,这也体现了一家科技公司的创新与智慧。看到了大量复杂的芯片才知道自己平时焊得那些板子是多么的不值一提,这些前人的结晶也让我意识到了我所选择的专业的挑战和乐趣。
第三点是关于留学。这次20天的体验让我对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是从大一就打算出国留学,这段时间也参加了一次GRE考试,虽然分数还算可以,但是真正在伯克利的图书馆阅读图书时,却觉得阅读水平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在伯克利上课的时候,会见到很多的GRE必背词, 如果不认识会对上课产生很大的障碍。GRE也好,托福也好,其实并不只只是一场考试,而是站在你的角度上去衡量你是否适合出国读书,所以对于这样的硬性考试,要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备考,而不是投机取巧去压一些机经,否则,出国只会是悲剧的开始。具体做法就是多进行美国杂志刊物的阅读并总结,把英语每日的听说读写养成习惯。这次UCB项目让我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留学美国,该如何融入集体,在加州遇到了大量的华人,来加州会很容易加入到华人群体,说着中文,每天只在课上讲英语。但是这样和在国内的外教课又有什么区别那?无非是换了个地方上课罢了,去美国留学需要高昂的学费,而这高昂的学费的价值就在于参与到美国的文化群体中,因此我觉得目前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融入。 关于如何融入,我觉得理解美国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美剧和美国综艺节目中都会涉及到美国的文化,因此精看美剧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其次,还应该在刚去的时候就尽量少接触中国圈子,逼着自己去加入到native speaker的圈子中,因为一旦加入到中国人的圈子里,就很难让自己跳出舒适圈了。当然关于如何融入,我觉得还是要在国内尽量模拟小组讨论的环境,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和流程,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住在当地人的家庭中去。
在伯克利校园中一个人闲逛的时候,有时会觉得很迷茫,可能是校园太大,无处融入,但是伯克利是我逛过这么多学校中最喜欢的,或许是因为那些尖端的设备仪器,或许是因为精致气派的图书馆,或许是因为那里热情的学生和老师,或许是因为能俯瞰整个旧金山海湾的山顶。
短短的20天,不会忘记打招呼时候灿烂的笑容,不会忘记老师的手舞足蹈,不会 忘记尝试听懂每一个词的无奈,不会忘记我们一起在海边许下的誓言,不会忘记离别时的不舍,不会忘记勾搭美帝人民时候的激动与紧张,不会忘记小伙伴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努力时的奋进。20天,学会了太多太多,也收获了太多太多。Let there be light,愿今后的每一天都能过得像在伯克利那么充实,像加州阳光那么温暖。
(供稿:武汉理工 于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