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这么大——伯克利游学感受

美国很美,很自由也很开放,让人留恋,让人想再回去。这是我去了美国三周的感受。

然而,在即将走的那天我才发现,我难受和热泪盈眶的瞬间是因为不舍,却不是因为对这个国家的不舍,而是因为那三周里在我身边的人们。

伯克利游学之旅仅仅20天,价值两万多,可是在这里我学到了比两万多更值钱的东西。


第一次上美国课堂的课,像一个美国大学生一样穿梭在美国的校园里,找到自己的课室,挑选最适合的位置坐下,拿出笔记本,努力的听着、吸收着与母语完全不同的语言所传达的知识,无畏的用蹩脚的英语去和教授交谈。也曾经因为被外国学生当成本校生被问路而感到欣喜,也曾经因为纳帕小镇汉堡店里的夫妇夸赞英文发音好而高兴。这一切的一切,最初只是为了为留学读研做准备而发生,却对我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美国的课堂喜欢小组合作,课堂上的人也不多,就容易让每一个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中国的课堂也喜欢小组合作,展示的机会不多而且小组的合作到最后往往会演变成一个人的工作和展示。当教授让我们小组一整组都上去展示成果的时候,我们顿时懵了,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分工合作,没有参与,而是因为我们习惯性的把各自的想法都汇总让一个人表达,这让其他的人都缺少了上台演讲的能力。在中国,演讲并不是什么重要的技能,但是在美国,成功的人士似乎都离不开很强的演讲能力。我们不适应让大家表现,让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对别人的想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辩驳,也因此产生不了思想的碰撞,从而一直固化着思维观点。为什么别人能够创新?因为他们不断的接受新的看法不断地去验证去讨论去设计去实践,别人在不断的改变,而我们却害怕改变。创新和改变,是我第一次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大的弱势。另一堂英语的写作课,我们对着一颗花生进行了2分钟的观察,对它的外形、外壳的完整度、重量以及从听觉嗅觉甚至味觉各方面进行了观察,来进行创作性写作。我用了整整一页标准A4美国学生用纸来写关于这颗花生的故事。换成在中国,大概老师会教你如何创新,从选题方面还是从写作风格方面?我们学到的是老师课上说的一套套理论。在伯克利,只需要一颗花生,我便明白创新不是理论堆出来的,是需要去发现,需要靠自己的身体、能力来做到的。一次亲身的体会胜过万千的理论。这就是美国的课堂,让人激动、也让人印象深刻。让人明白,这个世界那么大,我们不懂的真的太多。


课堂外,我们也会去逛商场、超市和小便利店,开着yelp寻找各式各样的美食店,偶尔互相吐槽今天吃的糟糕的美国食品然后怀念一下中国的佳肴。如果说形成一个习惯要21天,那习惯和团里的朋友一起出去玩,出去找吃的,出去照相,并且每晚聊天、玩游戏、喝酒畅谈了解中国的天南地北都是绝对足够的。因为不够21天,我们就习惯了有彼此的日子。去旅游的时候,才发现了西安的同学照相很棒;因为不满21岁不能买酒的时候,才发现帮忙买酒的北方同学的豪爽和大气;在准备毕业晚会的节目的时候,才发现北京的学生是那么有能力和魄力;在和大家的交流和接触中,才发现其实自己的家乡也是一个很出名并且让人羡慕的地方。大家一起坐船从金门大桥底下经过感受那种宽广;大家围在一桌一起吃五磅的大龙虾还互相切肉给对方;大家一起走远路去中国的自助餐厅吃最后的一餐作为纪念;大家一起讨论想法排练节目最后拿到一等奖。这21天其中许许多多的所见所闻和经历都是大学四年里无法获得的,只有真正的亲身体会了,才会发现很多的经历是那么宝贵,很多的人是那么值得珍惜。


毕业晚会上,明白了感恩。感恩伯克利和翔飞,感恩虎哥和所有的领队,感恩身边的伙伴们一直陪伴,感恩父母让我认识了你们,认识了美国,也感谢一直努力着的自己。那个循环播放着的视频里打着一句话:“这个世界这么大,我们怎么就遇见了呢?”


对啊,这个世界这么大,我们怎么就遇见了呢?

只是,这个世界就这么大,该遇见的时候自然会遇见。

再见,美国;再见,朋友。


(供稿:广州大学 黄雨嫣